今日热闻!60多年前,北京人就有了垃圾分类意识,北京晚报一直在推动!

2023-03-17 15:50:49 来源:北京晚报 记者 张楠 刘平
1959年10月11日《北京晚报》的报道。
王建民在新街口一带将垃圾进行分类。

瞬间


【资料图】

1959年的一天,家住西直门内大街附近的小学生王建民看到了这样的场景:一阵铃铛声响起,居民们收拾家中的垃圾出门倾倒。菜帮菜叶、饭菜残渣留着喂鸡、喂兔;旧衣服、破布刷上点儿浆糊,一层一层粘在一块,能做鞋底;废纸是引火烧炉子的好材料……最终,端出家门、倾倒进垃圾清运车中的,大多都是已没什么再利用价值的煤灰脏土。

那年10月11日,放学后的王建民花2分钱在新街口邮局买了一份《北京晚报》。那一天,他从晚报上知道了一个新鲜词儿——垃圾分类。

这篇刊发在当天《北京晚报》第二版、名为《福绥境实行垃圾三分类》的稿件,对西城区福绥境街道办事处管界内机关、工厂、居民实行“垃圾三分类,废品不出门”一事进行了详细报道:三个垃圾站拣出5斤多铅、铁钉、橡胶块等物,还拣出了100多斤碎纸;留题胡同居民家养的13只鸡,靠从垃圾箱里拣来的东西饲养……

早在60多年前,北京人就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。自此,“垃圾分类”四字频频见诸报端,在《北京晚报》的推动下,垃圾分类和绿色环保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。

说起每日值守在垃圾桶边的垃圾分类监督员,北京市民肯定不陌生。其实在1961年,“垃圾分类监督员”一词就曾经出现在晚报上。1961年,当时家住宣武区广安门外的部分居民认为:垃圾分类搞一阵好一阵,不能经常坚持。为此,每个院都选出了“垃圾分类监督员”,专门负责组织和监督本院的垃圾分类工作。

上世纪90年代,部分地区开始尝试用更加科学、更加细致的方法来分类回收垃圾。1997年,晚报对朝阳区红庙北里第一居委会的垃圾分类新尝试进行了报道。居委会定制了红、黄、绿三色垃圾箱,置放在居民楼前,红色用来回收碎玻璃,黄色回收塑料制品,绿色回收报纸杂志等。而对于居民来说,将“垃圾分类袋装,分别放入不同颜色的垃圾箱中”,正在逐渐成为习惯。

2011年,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出台,成为全国第一部生活垃圾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;2019年8月,本市市、区、乡镇三级约1.5万名人大代表陆续下基层,就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修订征求意见;2020年5月1日,修改后的《条例》正式实施……《北京晚报》紧追热点、全程参与、深入报道,就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,推出了一系列聚焦垃圾减量、垃圾分类的报道。

瞬间讲述人

王建民

我今年75(岁)了,在新街口、福绥境这片儿住了一辈子。上世纪50年代那会儿,北京老百姓还不知道“垃圾”是什么,更别提“垃圾分类”了。因为家家都烧煤炉子,当时的垃圾大部分都是炉灰脏土,所以北京那会儿管倒垃圾叫“倒脏土”。后来看报纸上登“垃圾分类”,大家都觉得挺新鲜。

现在北京的垃圾分类,肯定比几十年前规范多了。小区都配了分类垃圾桶,分好的垃圾也有专人回收。

这两年,我当上了小区的垃圾分类普法宣传监督员。早上7点上岗,值守俩小时;晚上6点到8点,再值守俩小时。家门口的垃圾桶,每天我都拿小刷子洗得干干净净。看见有人不分类扔垃圾,我都得提醒他们。

流程编辑:u019

版权说明: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漫画、视频等内容。未经许可即使用,或以此盈利的,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,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如遇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。联系方式:takefoto@vip.sina.com

上一篇:

和讯个股快报:2023年03月17日 中国核建(601611)股价5分钟涨速大于1%

下一篇:

和讯个股快报:2023年03月17日 中国核建(601611)股价5分钟涨速大于1%

推荐阅读